輔導理念
臺中市梧棲區大德國民小學輔導理念
有教無類,因材施教。教育無他,唯愛與榜樣。
一、依據學校願景:
二、激發教師熱誠:POWER法則
三、兒童發展階段:
Erikson的八階段發展理論
第四階段:6-12歲,表現於外的是勤奮V.S自卑
付出努力 ─過程被重視→ 勤奮
國小教育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、養成勤奮習慣,使其付出努力,被重視,並擁有成就感,複製良好的學習循環。
四、新世代教育的隱憂
(一)「吃乾抹淨」的嬰兒潮世代:戰後嬰兒潮世代擁有最好的創業年代,用盡所有的資源,佔最好的職缺,因為政府要延後發退休金,所以退休時間往後延,導致新世代找不到工作,對未來不抱希望。
(二)天花板效應:一個家長說,他兒子讀成大建築系畢業,退伍後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,薪水從一萬八調到現在二萬二,報上也報導一位臺大法律系學生找工作,老闆只肯給二萬二,他感到被羞辱。這是經濟學上所說的「天花板效應」。老闆以2008金融海嘯時政府補助22K薪水為標準,新世代的薪水就卡在22K,上不去了。
(三)社會環境對新世代的期待:從七零年代被稱為草莓族……等世代,
(四)父母的角色
1.直昇機父母(美國):過度焦慮、過度介入,沒事往學校跑,時時盤旋在孩子的上空,隨時給予補給,指揮孩子、介入孩子生活。
2.怪獸父母(日本):對學校、老師有各種不合理的要求。臺灣怪獸家長類型有,噓寒問暖型、擺鴻門宴型、干涉教學型、為孩子出氣型、飆三字經型、意圖關說型、興風作浪型、死不相信型、推卸放任型、負面示範型。
3.士大夫觀念: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
4.尊師重道不再:父母學識高,自有一套教育觀點,教育被視為商品。
5.親子關係緊張:期待完美的孩子,給孩子很大的壓力。
(五)開放的社會:
1.資訊獲得容易:課堂上的教與學不再是知識的傳遞的唯一途徑,新世代學生可以從網路獲得更多的知識。
2.道德的淪喪:這是無德的教育時代。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。校園不再安寧。
(六)教師專業有待充實: 過去升學主義荼毒學生,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要學生「快樂學習」,有學者加了一句「快樂學習安樂死」;強調教師專業自主,有專業的老師很多,但沒有專業只強調自主的也很多,所以教師應與時俱進,時時學習新知能、新觀念。
(七)兒童次文化的影響:
1.意志高張的自我文化
2.成群結隊的朋黨文化
3.獨樹一格的流行文化
4.澎湃激情的偶像文化
5.幻想世界的虛擬文化
6.抽離難解的流行語文化
7.正向功能之次文化
(八)網路的魅力
學童網路成癮的問題浮現,不打網路遊戲的孩子如鱗毛鳳角,當同學都在談線上遊戲時,這些孩子很容易因為不能融入話題而想要打電動,國小一個班級中約有70%-80%的學童是有上網的,甚至每天上網,沉迷於網路遊戲,或使用無名小站、臉書等交友網站,調查指出,高達六成一的孩子玩線上遊戲時會主動跟陌生人聊天,兩成以上跟線上認識的人聊電話、交朋友,一成五跟網友見面,前情形正在改變學童的學習與生活習慣。
五、學校應有的教育作為
(一)培養學童基本能力: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童基本能力,設計各種教學活動,激發學習興趣,給學童成功的機會,建立他的自信心,這種成功的經驗不必一定是學業上,也能是生活、體育、音樂、美術等,給予孩子機會,並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。
(二)學校應發展自己的特色:檢視學區的環境、教師的專長、家長的協助,規畫學校本位課程,提供每位孩子優質的環境、適性的學習,在校園中孩子應該有各式課程、設施提供探索,能讓孩子自在的使用,藉此發展學童能力。
(三)提升教師專業知能:教師應與時具進,研習最新的輔導知能、教學技能,提升資訊應用能力,具有創新思考與教學能力,啟發兒童的創造力,避免用過去的知識經驗教現在的學生,為將來生活做預備。
(四)與臨近學校策略聯盟:利用社區資源,與臨近大學(靜宜、弘光)策略聯盟,給予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,提升教師專業能力,增加學童接觸不同的教育。
(五)結合外界資源:運用外界資源提供學生安定學習環境,例如教育儲蓄戶、華山創世基金會、生命線、張老師、九一九救難協會、世界和平會等。
(六)與上級機關密切聯繫:對於高風險家庭、家暴、目賭家暴、性平事件兒童及時通報,給予適當的安置。
六、結語
現在,教育所臨的最大問題之一,是很多新一代的父母、老師,對於「民主、尊重」的拿捏失了分寸,以為「民主、尊重」就是讓孩子從小就全面性的自己去做決定,然後希望他們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;還有就是對「價值觀」意涵的混淆,無論面對什麼事情,皆人云亦云的說「個人有個人的價值觀,無所謂對錯」,而讓自己和孩子蒙混過關,問題是,國中小的孩子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到什麼程度?價值觀是與生俱來的嗎?
對於國中小的孩子,價值觀真的無所謂對錯嗎?從生涯發展的觀點來看,國中以前的發展任務在於「養成」,包括整潔習慣的養成,良好人際互動的養成,正常作息的養成,學習態度的養成,健康基礎的養成,甚至包括價值觀的養成等等。父母、老師如果能看清、把握這個養成階段,給予孩子明確而堅定的規範與教導,孩子必然能圓滿通過此階段的發展任務而順利成長,相反的,如果此階段的養成契機,給予孩子的全是模稜兩可、毫無原則可言的管教方式,那麼孩子的成長路上必因與他人格格不入而挫折連連。
所以,國小階段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,陪他探索興向、陪他讀書、陪它一起建立生活習慣,直到他可以獨自完成作業、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,就可以放手,讓孩子自主學習。學校除了給予孩子教育,亦要對家長進行教育,使他們具備教養兒女的能力。
學校應發覺孩子的天賦、潛能,提供適性的教育,營造安全、友善的環境,讓孩子盡情的讀書、運動、繪畫、唱歌,使每個孩都有適當的發展,每天都能開心上學,這是我們的期望。
參考資料:
一、 林世鴻,東海大學學生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<請多照顧我家寶貝:談現代家長與親師關係臨床心理師<低成就動機個案輔導策略-尋找人生舞臺>。
二、 黃勵爵,清濱醫院